第299章 海上丝绸之路(2)-《汉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首先,陆上贸易很易受到社会政治形势的影响。唐朝中期以后,中亚地区被土尔其等民族控制,高仙芝战败于恒罗斯城,唐朝的势力就完全退出了这一地区。“安史之乱”之后,黄河流域历经战乱,民生凋敝,生产力严重下降,即使西域通道重新打通。也没有足够地货物进行贸易了。

    陆上丝绸之路阻塞,此后日益衰落,慢慢就销声匿迹了,到刘晏整顿财政的时候,已经压根儿不提路上丝绸之路。其他国家也深受这一问题的困扰,亟盼开辟海上路线进行贸易。罗马帝国为了摆脱安息对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。曾于东汉时期试图开辟到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例证。

    其次,陆上交通受自然条件限制严重。路途遥远。环境、气候恶劣,运输工具单一,再加上所运送物品对自然条件依赖较严重,使得陆上交通日益被人舍弃。海运的出现则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,并有很多陆路所不及的优点。所以海路日益兴盛,并最终取代了陆路,成为主要地运输途径。

    唐时经济的繁荣,成为海上贸易发展的基石。唐中期以前,中国封建社会全面繁荣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为海上贸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唐中期以后,北方衰败,经济重心南移,加上南方多良港,使得对外贸易多取道海路,客观上也刺激了海上贸易地发展。

    唐朝时实行鼓励和保护外商的政策,极大地调动了各国商人的热情。\\\\\太和八年834年,唐文宗曾下达谕令:“南海蕃舶,本以慕化而来。固在接以仁恩,使其感悦。如闻比年,长吏多务征求,嗟怨之声,达于殊俗。况朕方宝勤俭,岂爱遐琛?深虑远人未安,率税犹重,恩有矜恤,以示绥怀。其岭南、福建及扬州蕃客,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。除舶脚、收市、进奉外。仁其来往流通。自为交易,不得重加率税”。《唐律疏议•名例》中规定:“诸化外人。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;异类相犯者,以法律论”。可见,唐朝对待外商的宽容与开明。

    为了便于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,唐朝专门设置了掌管海上对外贸易的“市舶司”,“掌蕃货海舶贸易之事,以来远人,通远物。”。其职责包括:检查入港货物;征税;收买、出售、保管及运输专卖品及其他船货;核发出国贸易公据……其职能相当于现代的海关。市舶司地设立加强了唐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,使海上交往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下,这种制度性保证是前代所没有的,并被后世所广泛采用。

    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,使得大规模的海运成为可能,客观上也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兴起。据载,颇得皇帝宠遇的刘晏,曾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设置10个官府造船工场,造船2000艘以供内河航运,足见唐朝造船业之盛。唐代制造的远洋船只,大地长20余丈,可载客600--700人,驰名世界,很受外国客商欢迎。外商愿意乘中国船只从事远洋贸易,航行于中国至红海之间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唐代的航海技术有所发展,航海经验更为丰富,如当时的航海家善于利用季风来驾驶海船,利用日月星辰来确定航行方位的天文航海技术也更加纯熟。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,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达,通往东南亚、南亚、西亚和东北非的海上航路得以继续扩展。

    当然,海上贸易的风险是很大的,大海航行不同于内河,风浪不定,海上怪物出没,人员时刻都有生命危险。如果不是熟悉海上航行的人,极有可能尸骨无存,但是,巨额地利润,还是刺激了不少商人铤而走险。按照陆琪玉订购地两艘大船运载量来计算,每年至少能挣两万两白银。白银,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银啊,有谁不眼红呢?

    沈若依基本说了个大概,刘鼎就开始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好大一会儿以后,刘鼎忽然说道:“若依,你想不想跑海上贸易?”

    沈若依诧异地说道:“我们沈家不涉猎这个,我可不懂。”

    刘鼎热切的说道:“你不是跟薛檀雅一段时间吗?一点本事都没有学到?”

    沈若依苦笑着说道:“你说什么跟什么啊?这么短的时间,我怎么可能学到航海贸易?你以为是打毛线啊?我告诉你。我要是上了船,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呢!那船只稍微一摇晃,我就感觉头晕脑胀。海船和长江上地船完全不同啊,颠簸的厉害,我可适应不了。”

    刘鼎还是不死心,意味深长的说道:“那我出钱。送你去培训培训?”

    沈若依嘟着樱桃小嘴说道:“什么培训?”

    刘鼎耐心的说道:“你不是叫陆琪玉的夫人姑姑吗?那好办啊!我出钱,让你到陆家去熟悉熟悉。以后等你熟悉了海上贸易,我们自己也开一条航线,专门赚外国人的钱。”

    沈若依迟疑着说道:“大人,你这是坏了规矩了,你堂堂节度使凑什么热闹。你又不缺钱。”

    刘鼎一本正经地说道:“谁说我不缺钱?”

    沈若依好奇的看着她,半信半疑地说道:“你真的缺钱?”

    刘鼎认真的说道:“我不挣点钱,你的那些姐姐妹妹们哪里来的花销?还有以后你过门了……”

    沈若依红着脸说道:“我又不用你地钱!”

    刘鼎板着脸说道:“你这样说话太伤我的自尊心了,难道你们以后都用自己的钱?”

    沈若依犹豫片刻,无奈的说道:“那好吧。===”

    刘鼎悠然神往的说道:“我在想,别的事情。你都不用干了,沈家地人现在肯定不敢逼你,你也别回去沈家了,反正你呆在那里也没有意思,你干脆帮我私人做生意好了。这国内的生意你也做腻了,要是能看看外国的风光,那也不错啊!”

    沈若依无所谓的说道:“你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吧!我反正听你的就是了。薛姐姐说你骨子里就是大男人主义,你说什么别人都只有接受的份,我要是不依啊。不知道你心里又会怎么想。”

    刘鼎兴奋的说道:“别听她胡说。”

    沈若依还是有点犹豫的说道:“这个……我一个人恐怕干不来,万一我搞砸了,那可怎么办?要不,你派个高手来帮帮我?”

    刘鼎正要说没有人,忽然想到了一个人,随即说道:“好!我派人和你去!”

    沈若依急忙说道:“谁啊?”

    刘鼎飞快的说道:“裴雨晴!”

    沈若依半信半疑地说道:“她行不行啊?”

    刘鼎充满自信的说道:“肯定行!”

    其实,刘鼎也不知道裴雨晴行不行,不过他的眼光,早就盯着国外的真金白银,就算不行也要上。

    鹰扬军自从建立的时候开始。就一直为财政发愁。现在的鹰扬军财政收支,永远都是赤字。只有依靠战斗缴获来填补,可是战斗缴获不是时时刻刻都有的,随着战争规模的逐渐扩大,对手越来越强,这条路越来越不可行,必须找到稳定的源源不断的财政来源,才能满足鹰扬军日益增长地需要。

    毫无疑问,这海上贸易绝对是稳定地财政来源,无论什么样的敌人都无法切断。如果有这么好地机会都不抓住,刘鼎实在不能原谅自己。而想要真正了解海上贸易,就必须亲自体验才行。书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,这是恒久不变的真理。不需要十分精通,可是起码要有些基本的知识才行,否则天知道手下那些人会怎么蒙骗自己。

    在沈若依的引领下,陆琪玉很快来到了刘鼎的面前。按照刘鼎的吩咐,沈若依并没有透露刘鼎的身份,刘鼎也将自己打扮做普通的商人。他和陆琪玉商谈的条件是,他负责提供合适的海船和相应的资金,陆琪玉则负责海上贸易操作,双方的利润是七三分成,刘鼎七,陆琪玉三。

    陆琪玉外表并不起眼,就是个精神有点憔悴的中年人,眼睛深深的凹陷下去,大概是被顾陆两家的纠纷折磨的。刘鼎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,很怀疑他的经商能力,若非沈若依推荐,他就要打退堂鼓了。倒是他的随从引起了刘鼎的注意。陆琪玉的四个随从,三个是明显的外族人,根据他自己的介绍,这三个外族人,一个叫做窦俐迪,一个叫做章通尔,一个叫做魏佳诺。分别是来自波斯、锡兰、真腊等地,都是他地保镖,那日本武士叫做岩田拓真,是最近才投靠到陆琪玉麾下的。

    三个保镖没有什么特别的,只是那个日本武士,看起来不像是普通的武士。他没有寻常武士用的刀,而是在腰间插了一把短短的匕首。他地手脚。看起来也不像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武士,洁白润滑,没有任何地伤疤和老茧。根据陆琪玉的说法,这个日本人是他在海上救起来的,当时身上中了数箭。好不容易才救活过来。后来陆琪玉发现他倒也有几分功夫,于是就收留了下来。这个日本人沉默寡言,平时很少说话,可是他的汉语却说的非常标准。

    刘鼎对这个日本人留上了心,表面上却不动声色。

    岩田拓真似乎对刘鼎也有些异样地目光,却一闪而逝。依旧显得谦恭而卑微。

    沈若依打个手势,刘鼎身边的保镖和陆琪玉的随从都全部退开。
    第(2/3)页